阅读笔记 -- 《稀缺》

04 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的道理

​经典的经济学模型在变量的选择上有着独特而优美阐述,小到超市中一瓶可乐罐的体积,达到企业财报,模型的包容性似乎无处不在。但是事实多次证明,万能模型终究是不存在的:当经济学家们尝试预测人们的行为时,异常结果的不断出现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型的学科,其中之一的“行为经济学”,正式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融合的产物。

心理学的“公理”告诉我们,知觉是具有相对性的,正如生活中,我们往往对黑暗中而不是灯光下的一根火柴看的更清楚,往往对同样体积大瓶盖的而不是小瓶盖的洗衣液用的更多,往往对10元优惠2元而不是1000元优惠2元更心动。知觉相对性的影响也许是一种大脑特征,但是经验与专业能够让我们摆脱一定的限制,一项研究表明,一位受过训练的小提琴家,比起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业余选手受弹奏时间的时间影响更低:尽管随着弹奏时间的延长,两者弹错的音节都会增多,但受过训练的小提琴家的弹错音节表现出逐渐缩小的变化性。

当行为经济学和稀缺相遇,有意思的是,我们人人都可以在生活中减少知觉相对性的–甚至不用刻意训练,只要没钱就行了–因为稀缺将透过心态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从而间接地削弱了知觉相对性的影响。这就好比美国的香烟购买,香烟包含的税金既有标签上的消费税,还有不显示在标签上的销售税,资金充裕的人往往对销售税视而不见,生活窘迫的人往往会仔细留意加上所有的税金金额。

Ziqiang Huang wechat
Intersted? just subscribe to my blog by scanning my public wechat accou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