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
先前提到,宋朝是一个包容的朝代,而宋词因时代的包容孕育出了独特的包容之美,反过来成就了这个时代。因此,这个时代的文学内涵更为丰富,一个人对于生命的感慨、意见,都作为文学的形态。这里面,有那么几个知识分子,浓墨淡彩,留名青史。
先说说范仲淹吧,他扮演的角色里,既有文人的惆怅,又有军人的悲壮。正是这种特殊的角色体验,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一点一滴的浸染于词中的包容之美。比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词的上阙接连选用边塞的多个意象,大雁、边声、长烟、落日、孤城,渲染出一种浓浓的肃杀和荒凉,当时的范仲淹,被困于西夏包围的一座孤城,作为将领,就算连大雁都回家了,自己也无法回家。下阙,却更像是一种文人般的忧伤:喝着一杯浊酒,想到汉朝汉和帝讨伐匈奴一直打到燕然山的事迹,后面,将军、白发、征夫三个意象刻画了自己已然老去的画面,但还没有勒石燕然,悲哀的心情以“泪”来做总结。北宋开国,以范仲淹为首代表了一种试图恢复大唐气象的愿望,但并非主流,所以这些知识分子们一方面接纳主流文化的同时,在自己的词中将自己看似完全分裂的角色或个性完美地和解,是为包容,是为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