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 -- 《量子纠缠》

03 成双成对的光(续)

上篇提到,约翰 · 贝尔提出了将EPR实验付予实际的设想,期望它能够提供在量子论和定域性之间选择的实验基础,但是对他来说,写这篇论文似乎更多的是出于兴趣,而不是实际–也许无论如何,贝尔是一名理论家而不是实验家,在真正提出实验方案并付之于行动的上,阿布纳 · 希莫尼和约翰 · 克劳泽的故事更值得我们的关注。

也许正式开始前有个小插曲,这两位科学家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一个研究小组的,他们的认识更像是一次比赛上对手间的同台竞技。会议上,科学家也会一样嫉妒他人的想法,并谨防与他人分享任何荣誉,考虑到这种情况,我们也许很容易想到阿布纳 · 希莫尼对会议上刚刚就完全相同的主题讲话的约翰 · 克劳泽的恼怒了。值得庆幸的是,阿布纳 · 希莫尼决定去拜访他们的对手,而不是在会议上对想法的优先权展开激烈的争吵。

言归正传,这个联合研究小组向前迈出了最重要的两步,他们不仅清楚了文中贝尔的假设,并将处理对象从电子换成了光子。对于光子,最容易的研究熟悉就是它的偏振属性,而这方面为人们所熟知的例子便是太阳镜。太阳镜的镜片,其实是有一定偏振效果的滤光镜,它只允许某个特定方向偏振的光通过,减少了通过的光的数量–虽然数量确实是一种不太严格的说法–同时,路面反射的光相比其他方向也更容易发生偏振。也许读到这里,你还是需要一个对偏振的定义,简单的,把光想象成波一样运动,就像你上下甩动时绳子的运动那样,这个运动就是我们通常想象中的偏振的视觉形象。并且偏振是有方向的,如果将绳子的运动看成光波的运动,偏振方向就是垂直于光的运动方向的光波的传播方向。这种奇妙的属性和偏振器相遇时,奇妙的现象得以被发现。

Ziqiang Huang wechat
Intersted? just subscribe to my blog by scanning my public wechat accou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