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不定项):《反直觉》

偏差一 情景的力量

  1. 提问:哪些人会对路边的“乞丐”伸出援手?
    – 实验一
    时间:1973年,
    发起人:普林斯顿大学约翰·达利和丹尼尔·巴特森教授
    参与人:40位见习牧师,被告知去参加几分钟路程外一场谈话;1位工作人员,装作乞丐
    变量:离开前见习牧师被告诉的谈话开始时间,三分之一被告知已经晚了几分钟(A组),三分之一被告知对方已经准备好见面(B组),三分之一被告知对方还需要有几分钟的准备(C组)
    结果:40%的参与者伸出援手,包括4%A组参与者,15%B组参与者,21%的C组参与者

– 实验二(思维实验)
时间:未知
发起人:作者,劳拉·麦克莱恩
参与人:433位,被告知试想有个突然倒在走廊的人,从有一副热心肠但赶时间的人(A类人)和时间充裕但不那么热心肠的人(B类人)中选择,谁更可能伸出援手
结果:81%参与者认为A类人更可能伸出援手,19%参与者认为B类人更可能伸出援手

– 作者的结论:我们一贯低估情景的作用
第二个思维实验的结果和诸如第一个现实实验的结果截然相反,这说明,在解释他人行为时,人们往往倾向于高估人格的重要性,低估对方所处情景的重要性,可能的原因是这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社会形象(“谁愿意会承认自己是受外力摆布的呢?”)

  1. 提问:投放广告时,广告主应该更重视用户产生浏览量所需要支出的成本,还是应该更重视广告观看时间?
    – 实验一
    时间:2008年
    发起人:CBS户外传媒,TNS特恩斯公司
    参与人:290位路人,被领到访谈室后被要求回忆看到的海报
    变量:接触广告的时间,一半的人中途经过一个墙上贴有海报的走廊(A组,3s),一半的人中途被安排在贴有等量海报的等候室等候(B组,3min)
    结果:B组在回忆广告数量上,是A组的6倍;在准确想起问题中描述的品牌名称上,是A组的13倍

– 实验二
时间:未知
发起人:流明研究公司(Lumen Research)
参与人:300位,被告知在装有眼动追踪软件的电脑上浏览广告
结果:在53962次广告曝光量中,4%的广告被观看时间超过1s

– 作者的结论:目标情景和目标受众应当并重
广告主不能想当然地假定在线广告的观看时间。他们在考量核心目标受众的千人成本–广告每产生一千次浏览量所需要支出的成本–的同时,也要权衡受众花在广告上的时间,从而物色更好的域名和投放方式

“你的理论有多漂亮并不重要,你有多聪明也不重要。如果理论和实验结论不符,那它就是错误的。” –– 理查德·费曼

Ziqiang Huang wechat
Intersted? just subscribe to my blog by scanning my public wechat accou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