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 -- 《稀缺》

04 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的道理(终)

前面对于认知相对性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人们在不清晰价值的感知上对环境线索的依赖性和专业知识对认知的改变作用,利用这一点,不同环境下我们的支付意愿差异也变得有迹可循。不过这也使得,那些经典的行为经济学结论,变得不那么准确。不过有意思的是,稀缺状态的存在,能够一定程度上削弱甚至战胜环境对感知判断的影响,使得这些结论预测反而更加准确。

想象一个热浪扑鼻的日子,躺在沙滩上的你只有冰水,但特别想喝一杯啤酒。这时,一位你信任的朋友提出可以从附近唯一能买到啤酒的地方替你带上一瓶,并问你愿意付出多少。他说,如果啤酒价格和你说的一样或低一点,他才会买,你也了解他一定不会去费那个劲讨价还价。当被依次告知买酒的地点是一个破旧的商店和一个是高档的酒店,这两个情景下,你会如何出价呢?对于受测的富人和穷人而言,对比两个环境中他们出价的差异,总的来说,穷人虽然相比富人愿意为同一瓶啤酒付的价格更低,但给出的价格却更加统一,也就是说,面对同样急切的诉求,穷人对啤酒的价格认知受环境的影响更小,他们更加依赖自身对金钱价值的衡量尺度做判断。

不妨先做出这样的假设,深陷贫穷会让我们比经济学家更懂经济学,这是因为多个案例表明,穷人的行为更加符合接近行为经济学给出的理想答案,但这并不意味着富人的判断就是错误的,因为余闲的存在,他们大可不必把行为经济学准则作为自己的思维标准。所以,无论是内在的专业知识,稀缺或者余闲状态,还是外在的环境线索,都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我们,了解他们的具体影响有助于在做出判断之前,弄清楚是哪个是影响判断的“罪魁祸首”,从而帮助我们做出更为满意的决策。

Ziqiang Huang wechat
Intersted? just subscribe to my blog by scanning my public wechat account :)